《黄帝阴符经》连载
《黄帝阴符经》连载之二
(一)神仙抱一演道章(之一)
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。
执:持也。
天道运行,阴阳造化,消息盈虚,日往月来,因之有昼夜寒暑、风云雷雨之象者现,万事万物因之有生长、收藏、成败、兴衰、吉凶、祸福之形者着。故天地有尊卑、上下之别;万物有荣辱、贤愚之分;阴阳有动、静之常,物有行、止之规。阴阳动静不失常者,天道清明,地道遐昌,四时顺序,风调雨顺,物自然安泰。人为万物之表率,人的动止默契天机,如不失规者,居必公正,柔弱仁慈,和善谦让,则自然坎离交会,阴阳相合而相生,五脏六府自然调泰,百骸九窍自然通畅,身躯健壮,性命永固,不求长生,自然长生。在国与天下者,若上下相宜,必然国安民丰,天下太平。相反,如失规者,人心昏乱,放僻邪侈(chǐ),横暴刚戾,以致水火不济,阴阳不调,母子脱离,神气失守,万魔来攻,百病缠身,定会短命夭寿。既此,欲理身、理家、理国,必观天无思无为自然的运行之道,阴阳动静的自然之常,持法依令而行,万事之理皆毕于此,是为至简至易,不劳心力,最为完备,最为稳妥,尽善尽美的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之道,除此之外,别无二法,故谓之“尽矣”。《周易·系辞·上传》中说:“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占,原始反终,故之死生之说。”《下传》中说:“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于天,俯则察法于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于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”《太平经合校》卷十八至三十四中说:“故顺天地者,其治长久,顺四时者,其王日兴。道无其辞,一阴一阳,为其用也。得其治者昌,失其治者乱,得其治者神且明,失其治者道不可行。详思此意,与道合同。”由此可见,上古圣君明王,无不是体天法道,遵自然之使令,效阴阳之动静,暗通神明的造化之德,以此作为法则而修身、治国。
天有五贼,见之者昌。
贼:损害,偷夺。
见:察觉,意识。
在天道运行、阴阳升降造化的过程中,无思无为,自然而然散发出生成万物的五类物质元素。这五类物质元素,统称为“五行”。五行有质有气。其质为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。这五种质是造就各种物体的元质。其气为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,这五种气是天地生化万物的元气。它的运化次序就是春、夏、秋、冬,再加上一个长夏,即五季。如春为木,木能生火,故火者应于夏季,火能生土,土应于长夏;土能生金,金应于秋;金能生水,水又应于冬季。这是五行根据五方运化为五季的顺生之序。它的方位即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。由此五类元素生成的事物就有青、赤、白、黑、黄五色,发出的声是宫、商、角(jué)、徵(zhǐ)、羽五音,其味为酸、咸、苦、辣、甜。事物本身的变化过程则是生、长、化、收、藏。应之为人身,则是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肾五脏,眼、耳、口、舌、鼻五官,形体为筋、骨、肉、皮、脉,情志为怒、喜、思、悲、恐。在人伦规范则为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。万物不知不觉,时时刻刻被此五类长生保养和偷夺耗损着命体。物物不同,事事不等,轻重亦不一,故长生养护和偷夺耗损的程度也不一。只许顺从,不许违逆。如逆为杀,是衰亡,也就是说,被此五类夺取耗损了生命。如天道逆就自然出现兵饥、水旱、蝗疫之灾。如顺,就是生,是昌盛,也就是反被人偷夺吸取了此五类的精气得以长生。因在暗处互为偷夺,故称“五贼”。人能体察此五行顺逆的生杀之机者,就能昌盛。故曰:“见之者昌”。
五贼在心,施行于天。
五行顺逆的生杀之机,小则在身内之心,大则布施于天地之间。善于用者,则能盗天地之气,夺阴阳之造化,这样就能长生久视。不善于用者,反被夺去其生命。如五色和五音、五谷、五味之类,善于用者,以适宜等量恬淡为上,如此则能明目畅情,调和心性,滋养肠胃,使人身形健壮,心情愉快。不善于用者,以浓厚利欲为快,如此不但无益,反致目炫匿情,昏乱迷性,破肠伤胃,以致身形枯竭,心情苦闷,不知不觉又被此五贼夺去自身的命体。故老子曰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”能觉悟体察五贼顺逆的是心,故谓“五贼在心”。又如五行顺,则水能生木, 木能生火,火能生土,土能生金,金能生水。风调雨顺,五谷丰登,百业兴盛。如五行逆,水克火,火克金,金克木,木克土,土克水,四时不节,说冬又是热,说夏又是冷,水旱不均,阴阳不调,寒暑错乱,以致草木不生,万物枯败,瘟蝗饥寒并起。此谓“施行于天”。
人类亦然,人与人之接,国与国之交,如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此五常失调(逆),国必互侵,人民不安,社风不正,盗贼四起,以致天下不泰,上下不宁。如仁、义、礼、智、信五常适宜(顺),必政通人和,官清民安,乡邻和睦,万民安乐。
- 上一篇:母(九天玄女)答黄帝问
- 下一篇:关于连载转登“《黄帝阴符经》释义”说明
相关文章
-
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