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易魂网>> 易学论谈>>正文内容

登秦始皇陵感怀

我是陕西人,三秦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抚育了我。作为炎黄子孙,我深深地热爱我们的祖国,时时为中华民族感到骄傲和自豪。
   

前几年读黄老师的《悟——觅天地之道》系列文章后,我就与老师热爱祖国历史文化,尊重历史人物,认识历史的独特哲学思想产生了共鸣。老师在西安秦始皇陵极顶上的那种感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, 7 月份南阳面授班上老师又再次提到希望同学们到秦始皇陵上站一站。我曾在西安工作过一段时间,也多次去过皇陵,参观过兵马俑,但那时就是游玩,何曾想过更多。南阳学习归来之后,我一直希望有机会再去拜谒秦始皇陵,体会老师站立在皇陵极顶上的那种无我的,天人和一的境界。

没想到,机会很快就来了。

8 月 28 日 下午,得知老师在西安的消息,我即电话告知易友朱治学。他对老师仰慕已久,但还未曾谋面。现在老师近在咫尺,我们岂能错过机会。

29 日上午,我俩来到老师下塌的西安建国饭店。老师不在,联系后知道他正在为一企业做工作指导。听说我们来了,老师很高兴,电话里慈爱地叮嘱我们在饭店大厅休息,等他回来一起用午餐。

中午时分,忽听有人叫我名字,回头一看,是老师来了。老师满面笑容,精神矍铄,气度不凡。南阳一别,又在古城西安见到老师,我心里分外高兴。陪同老师来西安的是太原的易魂学员马三成同学,在这之前,我们彼此不熟悉。中午吃饭席间,老师幽默地介绍三成同学:“这个人学易经三十年,比我学的时间还长。但是他的话只能信三成,学东西也只能学三成,因为他的名字告诉我们只有三成嘛。”这样我们很快记住了马三成同学的名字。司机师傅姓要,不知谁一句“要不要”,这个独特的姓氏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。

我们见到老师之前,他已将来西安的工作基本完成。午饭后,老师提议去登秦始皇陵,大家自是喜不待言。要师傅开车载着我们师生四人出西安城,走西潼高速。老师在车上小寐一会,我们三学友愉快地交谈着,车很快驶入皇陵区。
 

秦始皇陵规模宏伟,埋藏丰富,地宫奥妙神秘,陪葬品精美绝伦,堪称世界级文物宝库。 1961 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 1987 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 2002 年获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。当我们一行五人进入皇陵大门,即刻被一阵庄严,肃穆,雄浑的音乐声吸引,原来广场上正在进行《秦陵大祭奠》艺术表演。祭奠礼制是人类对自然神祗和先祖表示钦慕,祈盼的一种礼典仪式。广场上旌旗猎猎、白旄飘荡;身着艳丽锦袍秦服的文官武将,教场练兵,巧布奇阵;武士长戈短箭、金盾闪光;宫女步伐飘逸、奉献供果,艺术地展现着大秦歌舞风韵。看着广场上这些威武壮观的“秦军”,仿佛一下子就将我们带入两千多年前秦代祭奠始皇的恢弘凝重、神秘肃穆的历史场景。我们不由地驻足观看了一会。
 

导游小姐是当地的村民,我们跟着黄老师来拜谒皇陵,并不需要导游,但是她的热情使我们不忍拒绝,在她的领引下,我们踏上了登顶的台阶。据导游小姐介绍,上皇陵的台阶共 238 级,“ 2 ” 为公元两千年前,“ 38 ” 是说明皇陵修建了 38 年。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 247 年,历时 38 年,动用劳役 72 万余人。陵区纵横各 7.5 公里,占地约 56 平方公里。跟着老师踏上这承载着两千多年厚重历史的陵园,我的心中充满了感念。老师作为当今世界易坛内颇有影响的一位人物,百忙之中带领我们再登皇陵,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培养是倾注了全身心的。拾级而上,看着台阶周围挂满了各种果实的树木,我想老师就象那粗壮的果树一样,深深地扎根于大地,吸取天地日月之精华,将之变成丰富的营养,一年一年地培育着挂满枝头的果实;而易魂的学子们就象这各种果实一样,一批一批地走向成熟。我愿跟着老师踏着坚实的步伐,就象这样一步一步的攀登,去追求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。
       

马上要到陵顶了,老师在最前边走着,三成和治学同学紧随其后,我加快步伐赶了上去。就在老师一脚踏上陵顶的那一刹那间,奇迹发生了。本来阴霾的天空,突然露出了耀眼的光芒,太阳照在头顶上,热情似火,大家喜不自禁。导游小姐很会说话:“这是大贵人来了!我们当地的人都知道,陵顶上只要来了贵宾,再不好的天气也会出太阳。”是啊,黄老师就是贵宾!不管导游说的话是真是假,冥冥之中我们还是感受到一种神奇。事后谈论起此情此景,我们几位亲眼目睹的学友,还是觉得不可思议。巧乎?天意乎?说与他人听,人家一定以为是在编造故事。

站在秦始皇陵顶,极目远眺,八百里秦川一片黛绿,大地充满了勃勃生机。由于天气的原因,陵前远处蜿蜒流淌的渭河,犹抱琵琶半遮面,蒙蒙笼笼的,不似往日明媚光彩;而陵后的骊山却依旧巍然耸立,忠实地执行着自己的使命。黄老师在指引我们观看陵园附近的山形地貌时,指着骊山顶上的树木说:“你们看,那象不象士兵拿着武器在巡逻?”我们放眼望去,簸箕状的骊山脊墚上,一些高大的树木散布在地平面上,极象人形,树的形态各异,三三俩俩,栩栩如生,真的就象是站岗巡逻的士兵一样,日夜守护着这千年陵寝。秦始皇陵真乃独居风水形胜之地啊!当地民谣曰:头顶山,脚登川,祖祖辈辈做高官。虽然秦始皇的子孙随着秦王朝的灭亡做不了高官,但是,他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难以估量的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 老师在陵顶封土堆上的留影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 秦始皇陵碑及后面皇陵封土堆

秦陵脚下,四周散布着大大小小的陪葬坑 [ 墓 ] 。陵东面有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,铜车马;西南面有一座大棚,导游向我们介绍说那是新发现的大型石质铠甲坑。陵园周围还有百戏俑坑以及陪葬墓 600 处,这些陪葬坑墓大多数未正式发掘,现在考古面世的 10 万余件文物只是其有限的一小部分。她如数家珍地将所知道的有关秦陵的情况,向我们一一道来。甚或一些民间传说经她渲染后也叫人耳目一新。置身于这样一座雄伟、壮观,一冢独尊的帝王陵寝上,我的思绪穿越时空,力图找寻两千年前的历史场景。在当年生产力低下的社会状态中,劳动人民以何等的智慧才能完成秦始皇陵的修建?还有,秦王朝——秦始皇这个人的千秋功过?
 
 

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,应该说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
在政治上,秦始皇灭六国之前,称为“秦王”。统一中国之后,他自“始皇帝”。从此,皇帝就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最高政治代表的称号,也是封建地主政治统治的象征。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,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,都由皇帝任免,都按照皇帝的意志办事。军权也集中到皇帝的手中。秦朝的中央机构实行“三公九卿制”,在地方上彻底废除“封诸侯,建藩卫”制度,全面实行郡县制度。皇帝制,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,是封建地主阶级用来统治,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。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,在当时,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中,这一制度对巩固我们祖国的统一,对促进社会经济,文化的发展,起过一定的作用。在此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,基本上沿用了这一制度。

在社会经济发展上,秦始皇有过积极的贡献。其中最主要的有: 1. 实行土地私有制,按亩纳税; 2. 统一货币; 3. 统一度量衡; 4. 统一车轨。

在文化方面:统一文字;严禁私学,官办学校。

还有更重要的:秦始皇他统一岭南,开通灵渠,经略南越;开五尺道,通西南夷;修筑长城,北防匈奴。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疆域的奠定,打下了基础。

秦始皇作为皇帝在位仅 11 年,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如此多珍贵的世界级文化遗产,不能不让我们后人敬佩,惊叹!

今天,我们站在秦陵顶上,犹如站在历史之巅。黄老师曾经说过:“调风水不能小家子气,一定要大气,最好有一点霸气,才能产生豪气!”做人是否也应该这样?我想:如果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皇帝都有一点秦始皇的豪气、霸气,我们中华民族还会被外国列强欺辱,遭受鱼肉之苦吗?

当然,秦始皇的暴虐也是历史上有名的。焚书坑儒是镇压政治上的反对派之举,可是不问情节如何,一概焚烧,一概诛杀,这种暴行给中国的古文化造成极严重的摧残。他所领导的朝政,强加给广大劳动人民繁重的徭役,沉重的赋税,对人民实行残酷的刑法。秦始皇死后,秦二世更加凶狠暴虐。难以承受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的农民,终于起义推翻了仅仅存在十五年的秦王朝。

我的思绪正在时空中遨游,忽然听见老师在说话:“今天,咱们不要急着下去,大家多在这上面待一会,好好感受一下这里的天地灵气。”在老师的提醒下,我下意识地抬起头看了看天空。呦,好神奇!明朗的天空就象舞台上的一块幕布挂在头顶,离我们是那么近,好象努力伸伸手,就会扯下一片云彩来。易友三成和治学及围着黄老师的众游客,都在仰头看天,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:为什么此处的天空离地面如此之近呢?我想起老师在文章中曾经写道:“站在皇陵极顶上,确有‘欲与天公试比高'之感。 ------ 一切是那么的纯净、洁然、壮观。我感到与天地合一了,头脑一片空灵了 ------ 我极渺小、极渺小、无我了,我不复存在了。我被融化于历史的长河中,不是一滴水,仅只是一个水分子。”当时读到这段文字时的感动,在今天更被升华了。是啊!在历史的长河中,人的一生只是一瞬间;在天与地之间,人真的是那么渺小。人的生命是有限的,而人类的创造力是无限的;个人是渺小的,人民是伟大的。我们应该放下小我,象老师那样不计个人得失,勤奋努力,为社会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添上一点柴薪。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 皇陵下的村庄、远景

我们准备离开陵顶,导游建议大家站在下去的第四个台阶上照张相,原因是在这个高度取景,能够将陵前的远水近景都收进镜头,我们欣然采纳。给黄老师照时,我拿起相机比划着想选个最佳角度。老师说,拿起就照,不要犹豫;就象断卦一样,见着就说,这样才准确。几年来跟随老师学易,在和老师相处的有限时间内,我感到老师总是平易近人地对待他的学生,从不在学生面前拿大师的架子。在教学方法上,处处讲易理,提升学员的理论水平;在社会实践中又精微到不放过指导任何一个细节。

要离开秦始皇陵了,我回头仰望这座被青松翠柏簇拥的,独居气势的帝王陵寝,心中忽然有一些歉疚:我们登上皇陵顶,抒发现代人的情怀,可曾想到是否会惊扰到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的那颗灵魂?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马三成、朱治学、陈秀屏及要师付与老师在秦始皇陵前的合影

回到老师下塌的西安饭店,稍事休息,老师就接到深圳那边来的电话,他决定第二天离开西安。那天晚上老师处理完工作,又和我们三个学生谈话至次日凌晨 2 点,才分别休息。

老师要走了,我们去机场送行。在去机场的途中,我们谈话中说某人过去失去了很多机会,司机要师傅语出惊人地说:“那就说明那个机会不是他的”。我们打趣要师傅:“给黄老师开了几天车,你也开悟了。”

到了机场,我们和老师依依不舍地道别,老师一再说谢谢我和治学来西安看他,又对三成同学说:“你改个名字吧,叫大成,希望你大有成就!”

望着老师远去的身影,我们默默地祝他一路平安!期望着再次和老师相见的日子!

陕西宝鸡 陈秀屏           

2005 年 9 月 10 日      
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