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易魂网>> 易学论谈>>正文内容

“盗”—阴阳消长之道

《黄帝阴符经》云:“天地万物之盗;万物人之盗;人万物之盗也。三盗即宜,三才既安。”此段文字玄妙莫测,以一“盗”字,生动深刻地揭示了阴阳消长的大道。何以盗?如何盗?现结合《道德经释意》解释一二。

一、阴阳消长的前提

《道德经》云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。”天地自然万物虽千差万别,形态各异,但是他们都由阴阳二气合和而成,都包含着阴阳两种物质因子,即内在的矛盾。这两种相反而矛盾的物质因子是互相补充、彼此和谐、对立统一的,是一切的物质组成与运动变化的基础和前提。

二、阴阳消长的动力

《道德经》云:“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乎!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”阴阳二气相抱旋转,是太极产生变易的原始动力,在不断的变易中,阴阳二气成为方向相反的两个极点。正是由于阴阳二气这两个极点的吸引,在两个极点之间的空虚之处,产生能量的流动,成为物质运动和变化的基本动力。例如:在原子中,电子与质子之间的能量平衡;电磁感应现象中,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,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。

先天八卦图所揭示的八卦相互对待:“天地定位,雷风相薄,山泽通气,水火不相射”。四组卦的阴阳相反,性质相反,位置相对,分别处于相对的两个极点。由于两个极点的相互吸引而产生元气与能量,并在两个极点之间的空虚之处顺畅流动沟通。

“橐龠”,即中虚的意思,是易学最重要的观念之一。天地万物皆是在阴阳消长中,往来伸屈,周而复始地运化着,但是繁盛的反面即虚静之处、中虚之中,含藏着无限的生发动力,至虚的真空妙气潜藏着无限生机,永远不会衰竭而永存不灭。这就是“道”的运化规律。

三、阴阳消长的起点

《道德经》云:“反者,道之动;弱者,道之用。” 由于阴阳二气两个极点的吸引,产生的能量在两个极点之间往复流动。此种现象,导致事物的运化是向反面趋移,是阴至而阳,阳至而阴,物极必反。从这一运动的规律看,立足于冬,必走向夏;立足于夏,必走向冬;立足于昼,必走向夜;立足于夜,必走向昼;立足于盛,必走向衰;立足于衰,必走向盛。同样的道理,立足于刚,则必走向柔;立足于柔,则必走向刚;立足于强,则必走向弱;立足于弱,则必走向强。

故只有立足柔弱,才能走向刚强。凡强大之物皆来自弱小。

《道德经》云:“故有无之相生,难易之相成,长短之相形,高下之相倾,音声之相和,前后之相随。”大道周流六虚,变动不居,循环不已,周而复始。虚空可生出万物,万物可散而归于虚空。万物从虚中生,有从无中来。无可化为有,有可化为无。故有无、虚实、强弱永远处于相互转化之中。

四、阴阳消长的模式:

基于上面对“道”的认识,以及其作用机理的分析,《道德经》为我们提出了更加具体的、明确的操作方法:“将欲强之,必固弱之。”

《道德经》云:“将欲歙之,必固张之;将欲弱之,必固强之;将欲废之,必固兴之;将欲夺之,必固与之。”如果从相反的角度来看问题,我们可以说:“将欲张之,必固歙之;将欲强之,必固弱之;将欲兴之,必固废之;将欲与之,必固夺之。”

“将欲强之,必固弱之”这一原则为我们指明了阴阳消长的原理和模式,在易学实践中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。黄鉴老师常说:“学易,其要不过识阴阳互藏之精,盗其机而用之”,其此之谓乎?
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