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易魂网>> 易学论谈>>正文内容

《四经论道》

四经者:《圣经》、《易经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。曾几何时余一心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,废寝忘食、四处寻师访友不在话下,更费时耗财只求悟出一点宇宙人生之奥秘。辗转间已数十载,时至今日感触甚多。当日偶遇良师得其点拨,转攻读三教精髓不应沉迷于占卜术数,方能领会中华文化之大成,方为正统是言。今日品之真可谓“一言惊醒梦中人”、“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”也。读书最重的是心领神会,存其筋骨去其皮毛,不要拘泥于一字一句的得失,应观其大略纵观其中,方得其精髓,才可以举一而反三。可恨俗务烦身难以一一详谈,唯略表一二为报告,若可对汝有所启则余意达矣。

   骤眼一看《心经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易经》和《圣经》这四经是不相关联的,就算有也似乎是一些导人向善的宗教类书籍,所以有人会斥之以鼻,也有人束之高阁认为遥不可及。就我个人而言,无意为四经作出定论,因为著书立说是一件不可草率的事,是会影响子孙后代的大事,但四经包含了一切的宇宙与人生的秘密,与你与我乃至所有人都息息相关,如果不作多方面探讨,不足推陈出新,也不能整体性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。

    在我国传统文化里以前曾有三教和九流的划分。三教者:儒、道、佛;九流即:儒家、道家、阴阳家、法家、名家、墨家、纵横家、杂家、农家;“教”有教育、教导、宗教的意思,而“流”是指多、流行的意思。所以“教”和“家”是有区别的, “教”一般来说除了知识理论和实际操作外,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团体色彩,而“家”则偏重于理学与实践,其它的均为次要。古时叛教是十恶不赦要受灭顶之灾的,而叛“家”的情况要好多了,顶多是离“家”出走的人,或是个没“家”的人不用赔上小命。但由于“教”的要求很高,所以很多前人的经验一定是属于本门弟子才能学到,也由于这种原因很多古法秘诀失传了。如果你现在想到书店或者地摊上找一些有价值的书,又或者找一些什么传人是很难的,不是没有而是很少。我不否定任何名人和学派,但只要是经过人手一交一接就会有出入,因为人为的误差很大,我们可以问一下:师父教的都对吗?方法教得好吗?全都教了吗?如果师父有十招教你九招,那么这个师父已经是九十九分了,将来你再将你所有的再传九招给你徒弟,那你也值九十八分了,如此推下去最惨的是后面那几个了,除了不及格而到了他手上的也只有那么一招半式。当年文革的时候,有一些不问原由的人,拿着“破旧立新”的旗号大肆摧毁了很多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,令我们现在想找几本古籍来看看是那么困难。其实“立新”就已经是“破旧”了,立在旧中,新在破上,而不是真有必要把那东西摔个稀巴烂,那些人犯了那么大的错误还赖说是毛主席的指示,毛主席的原意并不是这样的,经几个别有用心的人传几下就变了样,但在这里我想讨论的不是这个,我要大家明白的是我们就处于这种情况下,应该想想怎样才能做好承前启后的功课。看到这你也别笑,以上说的还止于“交”的好不好,你“接”得好不好还是个问题呢!如果你是只喜欢挣钱而不问窗外事的朋友,你别以为我说的跟你没关系,正所谓“创业难守业更难”,我们这些华人漂洋过海来到这里好不容易创出来的成绩,你怎样去管理和发展它,怎样交给你的儿女,是不是一大笔钱或一两个店铺就行了?这都需要你去动脑筋的,现在南美洲的状况正是这样,问题就在你眼前,压力谁都会有,不过是要你们各位根据实际情况怎样去处理了。

   中国人历来对师长都讲究“尊师重道”,对师父、老师的态度要恭恭敬敬,对长辈是孝顺他们的,师父百年归老之后要供奉在天地、父母的灵位上,不得儿戏, “一日为师终生为父”,教导你就等于养育你,你能做的只有继承遗志和没齿难忘了,这也是一种传统美德。而老师对学生是”有教无类”的,只要你想学就不会因为你的身份和背景而产生歧视,都会一视同仁。这两种态度几乎是师生关系的最高写照。回想起十几年前我为了在玄学术数上有新突破,曾欲求教国内某一著名的易经学会会长,他说与我有缘可以收为弟子,但要收二十八万人民币的学费,还是不管吃住的那种,而无缘的要三十多万才行。我当时一听就傻了眼,当时我的工资加奖金每月是一百零五元,别说二十多万就两千多块人民币我也是没有的,所以只能望师而却步。当时自己心里很纳闷,作为一位饱学传统文化的大名人,竟然比一般市井之徒更市侩。但我没有放弃,既然寻师不行,所以我就转为访友和自学了,不过很幸运后来机缘巧合遇到黄鉴恩师,要我钻研三经方为正道,现在回想起来还真受益不浅,如果没有老师启蒙我还让人蒙在鼓里呢,而更早那一位也要谢他一句,相比之下没有他的反面教材,我也真以为真知和人格是有价格、甚至可以买卖的。在商品经济社会的今天,你讲利益是“聪明人”,你讲心是“笨蛋”,人一开始就希望自己是一个“聪明人”,但是到了一个阶段之后又会觉得“笨蛋”更重要, “笨蛋”多了之后“聪明人”又来了,如此循环再循环,你看透了这些也就觉得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。在我个人来看笨蛋和聪明人都是“人”,习惯性的标准就是少数服从多数,即如果有一张纸是黑色的,有九个人说是白色,一个人说是黑色,那这张纸就只能算是白色。而真正的学问要研讨的并不是谁笨谁聪明,而是“人”的话题。历史上曾有不少人谈到“人性”:孟子认为人性善,而荀子认为人性恶,马克思则认为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。我看善也罢、恶也罢、统一也罢都止于“人内”,其实“人外”也要考虑。人是相对鬼神而言,相对天地而言,就象男是相对女而言,黑是相对白而言。鬼神大家看不见所以不好说,但天地是大家都知道的,我试试从这里开始和大家讨论讨论。“尊师重道”一词中提到了一个“道”字,顾名思义“重道”。对待“道”的态度比对待老师的态度更严肃、更重要,因为“道”是另一个层次的的东西,因为”道”的秘密已经超越了一切,包括人为和非人为的事物,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,一切一切。常言:一人得道鸡犬升天,佛家开会的地方叫道场,大德讨论叫谈经论道,明白了的出家人叫得道高僧,道家更是干脆把弟子都叫道士,都是修道的人士,传福音的人叫传道人,《周易》说大道至简,《道德经》说道者万物之奥,而上当的人叫着道,虚有其表也叫道貌岸然,意见不合是道不同不相为谋,这么多的道你知不知“道”?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 很显然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发现有”道”这样东西,还似乎把它奉为最高境界,穷毕生精力去追求。中国人发现了而外国人也发现了,真正属于中国人本地原创的是《道德经》和《周易》,《圣经》和《心经》是起源其他国家和民族,显然不同时代和背景的人都在寻找人与宇宙的奥秘。在学习上我一直勉励自己不要感情用事,克服先入为主的缺点,只有这样才能博而不杂,深而不偏。比如一个人得了重病,病人是以治病为重要?还是去管医生用的是中药或西药重要?

    我假设一下如果“道”是最高权威,那么四经是怎样去解释和教导世人的呢?先看《道德经》第一章: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一般来说我不习惯引章列表地讨论学术,这里用是因为:一基于普通读者的资料来源少。二是方便想研究的朋友有所依据查阅。因为不少人看了,呵,第一章这样,呵,这样解说,行了!他就不再去动它了。这样不好,我谈是我的意见,并不是全对的,一般的读者看完随手扔了,没关系,但我希望有兴趣研究的朋友最好保留下来,将来和你的意见相比较一下再扔也不迟。

    第一章第一段不好理解,但它是全经的开论、结论、总论,后面写的八十章都是详细分析,所以我们可以先不看它,转看第二段“无名,天地之始;有名,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此两者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”道家经常讲“无”,这个“无”和现代人常说的“无”有一些不同,现在的“无”是没有、不,道家的“无”是没有、有、不、是、所以等一字多义的。这一段可理解为:“不知天地是怎么样开始的,也不知是什么力量造就的,所以没办法用文字说明,甚至一个名字或称呼也没有,也不可以随便乱叫乱安其名;有了天地之后,已经具备了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,就衍生了很多生物,这些生物倒是可以根据情况给它个名字。所以保持平常无杂念的心境,是为了接近那一种神圣而充满奥妙的力量;坚持人生的执着,是为体验那一种力量所产生的影响。无杂的心和执着的心都是“心”,走的方向不一样但从大的原则上来看没分别,这种关系叫玄妙,好玄好妙啊,这就是所有奥妙之所在。

如果真要详解《道德经》,最起码也要用几十万字以上才能说出个意思来,所以在这里只好节选其中最重要的“道”来谈了,其实懂得“道”就能通“德”,《道德经》是用“道”为主导思想,用“德”作为行为规范。思想和行为规范我们可以设立许多不一样的标准,但经上的标准只有一种:“自然”。在人的范畴里最高境界的思想品德行为,是一种人性自然的流露,而不是假扮、造作所能代替的。在另一个角度再看天地万物都是一个整体,一草一木都在诉说着天地人之“道”,让你不忍心去扰乱它的正常运转,也不会扰乱它的正常运转,这也是所谓的“上天有好生之德”。但首先要知“道”了才可以行出那种“德”。《道德经》第一章论述了前人对”道”的认识状况,基本上是两点:第一是对宇宙观的认识;第二对人本身的认识。而”道”又是什么?经中第二十五章:“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,寂兮寥兮,独立而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,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,远曰反。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这一章是说“道”的属性和特点。首先看“道”的属性是什么:一“先天地生”,二“寂兮寥兮”,三 “独立而不改”,四“周行而不殆”。“道”是比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、这个地球、这个宇宙要早得多,比盘古开初还要早,是先有了“道”才有天地的,这也是“道”的时间属性。“寂”、“寥”是形容道的数量属性。”独立而不改”是说“道”有独一无二的属性。“周行而不殆”是说它的能量属性, “周”在这里是名词、形容词、动词,是范围的意思,这是通过一句话精简地描述“道”的源动力和作用范围。人类科学到了今天最厉害也只是太阳能,而“道”是制造太阳能的,比你厉害吧?而且它还能够不停地工作,不会计较“老板”的伙食好坏、工资多少,值得你佩服吧!算计得失是人的观念,以前的人会不会算计我不敢说,但现代人都说是为了“生存”,而且技巧是日新月异的。前人虽然没有电脑、手机之类的科技产品,但是对科学的态度是非常严谨和朴实的,那怕是一字一句都很小心地使用,不信?请看经文:“吾不知其名,字之曰道。”因为不知道名字所以不可以乱叫名字,但是为了最基本的描述要求就勉强用一个“道”字吧!由于“道”不是“真正的道”,说了用了后人很容易误会,误会什么?误入其道。为了让后人能够明白这个初衷,所以再补充说明“强为之名曰大。大曰逝,逝曰远。远曰反”就是说强加上去的名字是情非得以,是很大胆的尝试,将来是会取消的,什么时候不敢说,但是到了那时还会“道”出一个真正的名字。

     说到这里大家也应该开始明白第一章第一段:“道可道,非常道,名可名,非常名”的意思了,不过还不是全部,但是在这里算是可以使用了。而“故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”这部分是讲道的特点--“大”,经中一口气用了四个“大”字表达那种大的程度,在《道德经》第四十一章有一段形容得更深入:“大方无隅,大器晚成,大音声希,大象无形”。原来这种“大”可以大到超出人的认识界限。既然这么大我们又怎么去了解它呢?有办法,因为”道”是有迹可寻的,再看经文: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”我个人认为这一段可以译成:人依赖地,地依赖天,天依赖道,道就是自然;自然规律就是“道”,自然规律会影响天气变化,天气与大地又有着密切的相互依赖关系,而地理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着人的生活。把这段经文顺看逆推看来看去,原来人道、地道、天道都贯穿了“道”,这也太平凡!太妙!太不可思议了!生活中人们不是常说:“人道主义、做人要地地道道、替天行道、天理循环”吗?与《道德经》一点都不矛盾,许多现代人的观点中国人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了,并且这样教导后人。你看中国人选任何首领都需要具备:爱心、诚实、正义、守法几个基本要求,符合这些条件的人就是“德高望重”的人。德高望重的人或者为数不少,要想成为首领中的首领就得拎着自己的脑袋过日子,为什么?因为“道”引领着“德”,你看“道”字是一个什么字,是把“首”摆在一只“船”上!身外之物都不要了,生死也不再重要,只为了最高理想准备随时献身,所以只有置生死于度外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,这样的人经中称为“君子”,而“圣人”又略有不同。

    第十二章: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方。是以圣人之治也,为腹而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”

    第四十九章:“圣人无常心,以百姓之心为心。善者,吾善之;不善者,吾亦善之。德善,信者吾信之,不信者吾亦信之,德信矣。圣人在天下,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。百姓皆注其耳目,圣人皆孩之。”

    第五十一章:“道生之,德畜之,物形之,器成之。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。道之尊,德之贵,夫莫之命而常自然。故道生之,德畜之。长之育之,亭之毒之,养之覆之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长而不宰,是谓玄德。”

     第六十四章:“其安易持,其未兆易谋,其脆易破,其微易散。为之干未有,治之于未乱。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为者败之,执者失之。圣人无为,故无败;无执,故无失。民之徒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慎终如始,则无败事。是以圣人欲不欲,不贵难得之货。学不学,复众人之所过。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”

    第八十一章:“信言不美,美言不信;善者不辩,辩者不善;知者不博,博者不知。圣人不积,既以为人己愈有;既以与人己愈多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。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。”

     我在国外生活这些时间,每当与侨胞见面通常第一句话都是“吃饭没有啊?”或者“生意好吗?”之类,这样打招呼不是好不好,但通常会反映一些群体的状态。旅外华商很多,竞争也很大,以前不少人为了竞争不惜代价以本伤人,到了最后遍体鳞伤的是商人;现在货源短缺了又来一个漫天叫价,最惨的是顾客;这两种状况都不是好现象,大环境的可控性我们很难干涉,但小环境里的因素是可以作出调整的,做好了小环境里的工作,到时候自然会影响大环境。“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”尽快从你自己身上开始吧。 

     上面几章是讲述圣人的行为准则和普通人的区别,我觉得一般人用后天性学习是学不来的,必需具备先天性条件才行。我有一句可以补充的是“圣人皆孩之”,并不是说圣人都是孩子,应该说圣人不会用心机对待任何事物,我们研究和学习的时候也不用整天板着面,试着用一种活泼、开朗、轻松、纯朴的态度去对待,就会很快明白《道德经》了。

     这五章都是原汁原味的话,我不敢再评论了,说多了会让人误解,让大家慢慢品尝吧。

《道德经》与《周易》有着密切关系,通了其一其二也释然,所以从古到今都有学者主张“以经解经”。这种方法好是好,但是有一个前提,就是需要学者先通其一才能说以后的,不然只会难上加难。正所谓“万丈高楼由地起”地基只有一个,你根据情况需要把地基打好了,在上面盖多少层楼房都随你便。就算一层也不盖,只喜欢每天在那里打几个滚也是可以的。《易经》要告诉世人的是“变”,变有“能变”和“不变”之分,而“能变”又可分开大变与小变,同样“不变”也有大不变、小不变之别。我罗罗嗦嗦说这些话,是因为《易经》是一本奇书,严格来说它只是一本“图画”,而不是大家想象中那种文字的书,文字是不同时期的名人添加上去的,目的是为了完善、补充、解释这本“图画”,最早初《周易》是没有文字的。正常情况下“图”是依据一些数据或者记录,再经过条理性、系统性的表达方式表示出”图”的作用,如现在的地图、建筑平面图等,是《周易》实证可遵的一面。而“画”就不需要这样,因为画的随意性很大,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用笔仔细地描绘出事物的大小轮廓,也可以用一种、多种的颜料就这么胡乱填上去,画就算完成了。作画只是作者的一种表达方法,主要目的是为了抒发他的情怀,是一种有感而发的冲动,是不讲规则的,而情怀会随着不同时期、不同地方而变,而表达方法也会变,不需拘泥,所以内容才是重要的,不用太在乎表现的方法。如果全世界的画家只能机械性地画同一样的东西,你会把它如珠如宝地收藏几百年吗?所以这也有点象《周易》无影无踪的一面。所以我认为《易经》就是前人在一张纸上面画一个圆圈说:“这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奥秘!你信吗?”

     许多人看了《周易》都说:“很深奥!很难懂!”我不敢说《周易》很简单,但是我敢说《周易》很好理解、很易读!读易经你不要带你的“有色眼镜”去看,就这么一拿起来看就行了!看完之后也不要评价它是科学还是迷信,只有没看懂的人才会去评议。你怎么样理解科学?另一个层面的“迷信”就是科学!同样,什么是迷信?另一种“科学”就是迷信!因为读易经需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,而不是一个精明的头脑!

虽然说《周易》的文字部分不是原有的,但毕竟是前人的经验,非常值得我们借鉴,其中以《十翼》中的《系辞》最为著名。请看《系辞上》第一章:“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,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;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。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;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;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;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;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。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”。在这一章和其他章节里经常能看到,古人是用一种对比辩证的方法讲述易经,如:天地、尊卑、日月、寒暑、男女、刚柔等。这种方法是比较容易明白、简单易行的一种认识方法,也是比较笼统的一种认识论。在这一段经文中字眼上的”道”字出现了两次,一直到第五章开头又补充了一句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。”说到这里如果你认为“阴阳”就是“道”,那就不对了, “阴阳”只是“道”的体现,顶多说是“道”的两种状态,还没有进入“本体”。古人是通过这种方法告诉你有”道”这样东西,然后用语言文字描绘出来。你若真要学易经,必需老老实实地把字里行间的关键词串联起来,然后把里面所讲的情况一笔一画如实地再画出来,只有还原了“画”的原貌,对画有所认识之后,才可称得上对《周易》略知一二。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电影《黑客帝国ⅠⅡⅢ》,这套电影里除了震撼的科幻武打场面外,或多或少也有一点是说人类世界与另一种世界的关系,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看看。

   《系辞上》第四章:“《易》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;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;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;知周乎万物,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;旁行而不流,乐天知命,故不忧;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。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,故神无方而《易》无体。”

    有两个问题我曾经问过不少人,一“易经是说什么的?”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比较含糊,没能够说到要点上。但是另一个问题“学预测有什么作用?”我听到的答复却是多种多样的,有人说可用于商场、战场或者医学、哲学上尚可理解,有些离谱的甚至扯到地球人与外星人那儿去,我就不敢恭维了。从第四章第一段的记载,一眼就可以看出易经是以“天地”为对象,通过八卦作为认识手段,而展开的一种学问。我们现代人是很难想象上古的人,在当时那么有限的生存环境里,竟然还有心情研究天地乃至宇宙的奥秘!对,研究天地人生之道,并不是拥有高科技的现代人唯一专利。华夏民族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些规则,这些法则也影响了现代以及将来的人。我以前经常和朋友说笑:”如果我们中国古人也象爱迪生那样,把全部研究成果申请专利权,我们所有中国人早已成为超级大富豪了”。读者或许会问:“古人是凭什么来做这些研究?”我说过研究周易需要的是一种思维模式,这种模式其实是第十一章里的一句话:“是故《易》有太极,是生两仪。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”。很简单、很容易就能记住。

    有许多学者说:“西方文化是分解法,东方文化是归纳法。”我不知道各位怎样去理解这种说法,不过在易学的角度来分析是合理的。分解法是讲究“细、精、密、微;归纳法重视明、暗、粗、略;文化词可分开东、西方种分别,这不就是《易》里的一生二,二生四,四生八吗?粗俗一点再看一次:一个西瓜砍成两块,再剖成四瓣,然后又切成八角,接着把这八角西瓜逐件抽样化验,再从抽样中分解出里面的成分……;东、西方文化不存在谁高谁差的分别,因为它们在一个大的范围里是一个整体,是不分你我的,也不能用好坏去衡量。一把利剑它的本身是没有善恶之分,如果在卫兵手里是保家护国的利器,但一旦落入坏人手里就变成了杀人越货的凶器。西方文化认为把事物分类越细微就越接近真相,而东方文化的最高标准就是最简单的1+1=1和正1负1为零,为什么?因为由起点开始向终点跑,跑一个圈再回到起点,起点也就是终点!所以通过易理去看世界是很有趣味的,不是我口气大,只要是太极以内的东西,用《周易》去看都可以看出一个概况,其实也不是我说的,你看“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”、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”不是摆明这个意思吗?”

    以前每当我和人谈起易经时,总会吸引旁人的好奇,特别是爱好占卜的朋友,一听见说到预测就磨拳擦掌,想要我来一点“硬”的瞧瞧。周易确实是包涵了占卜,但是占卜不等于周易,占卜只是一种认识的手段,如果想在占卜上提高技术首先要明理。不少学者具备了理论经验,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又不起作用,总觉得差一点儿就通了,可捉破头皮也找不出原因。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“没理”,是对最基本的理论、也是最重要的部分没吃透!对于占卜的方法我没什么经验可谈,因为学易这些年来一直到今天,以前的方法都不灵了,派不上出场,因为全都变了!你说哪种方法最管用?广东人说:“一宅二命三风水”;港澳人主张:“一命二运三风水”;内陆地区流行:“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”;另外还有:相学、摸骨、各类神数、星座、扑克、跳大神等等多不胜数的方法,谁是正宗?谁最管用?其实这些说法也没什么特别,还称不上“高”,要算“高手”我首推委内瑞拉的侨胞!为什么?记得当初刚到委内瑞拉,在一位老侨胞店里干活,有一天下午老板娘走过来神秘地告诉我:“阿明,等一下从那边进来的那位老太太,你在旁边小心盯住,她如果偷了东西,你别张扬,去告诉我就行了,记住!”然后就继续去忙了,可是我一听店里来贼了,怎么能轻率!我马上放下手里的活,紧紧地盯着那老太太,眼睛都不敢眨一下。虽然心里头很紧张,但是还没有忘记用相法打量打量这位老太太,可是无论从面相、体形、音容或衣着打扮,横看竖看都不是“贱格”,应该为中上格局的人,为了更确定结果我立刻起了个卦,什么卦已经忘了,只记得结果也是相符的。这时候那位老太太已经在店铺转了几圈,而购物车也已经塞满了日用品和食物,正要向柜台去付钱,就在这时她用一个很随意的动作,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一包小香肠放进手提包里!之后的也不用多说了,大家心里都明白。我当时很纳闷是哪里测错了?还是老板娘就是那种“小隐隐于山,中隐隐于市,大隐隐于野”的高手!我带着疑问下班之后,诚心向老板娘请教,她只是淡淡地说:“店里天天都有人偷东西,不过这个是又买又偷那类罢了,将来到你做老板就知道!”我一听心里很不是滋味,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测得出的原因,而是因为我们这些生活在海外的华人,具有除了金钱发出光芒背后的那一种无可奈何。

     现在有很多人研究易经,但是大多数找不到正面的引导,所以搞了很久也进不了门。同时也有不少人批判易经,可批来批去只是批易经的预测占卜,根本不足一提。我这次写“四经论道不是用论证的方法写,如果真要用论文格调,我想也没几个人爱看,所以这个“论”只是讨论,只用对话、聊天的口吻表率,目的是披露一些以前被认为是很神秘的话题,让普通读者也可以对神秘文化略知一二。古人说:“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”,我觉得这句话经常被人滥用,你随便去买一本讲占卜的书,一开始大多数作者都会登这句话,也会说这就是周易啦之类的话,我们以前管这种叫“炒冷饭”,当你把书再看下去,会发现后面的内容和这句话几乎拉不上关系,严肃一点来看,只要是用阴阳、五行、八卦的还勉强算是易经的“后代”。易经的占卜有两种,第一:有招有式;第二:无招无式;有招式的方法可以方便学者有法可依,一点一滴的累积,一步一个脚印地走,要想走出一条路是要付出较多的时间与代价,常见的方法大多数都是记忆量大、操作繁琐或者需要一些工具配合,而且动不动要你花几年的时间才能精通其中一种。我不是批驳某些法门,就我自己而言,是比较懒从来不喜欢背口诀和念书,如果比赛睡觉肯定能入三甲,但要比记忆力一定是倒数第一。以前初学时都是用“睡梦大法”学的,睡得越多学得越多。古人说:“一叶知秋、占而不卜”我不知道是怎样,但是用一个字推算一个人的东西,再由这个人推算出第二和第三者的东西,是完全可以的,第四个我就不行了。而这些方法是教不了别人的,告诉别人也没用,能说的就是:随便一样与他有关、甚至无关的东西,通过易经可以找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,再用易经分析这种联系的状态,这就是很简单的“无招的招”。说起来有点象小说《笑傲江湖》里令孤冲那些貌不惊人的剑招。《系辞》说:“大道至简”、 “无有远近幽深,遂知来物。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。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。通其变,遂成天下之文;极其数,遂定天下之象。非天下之至变,其孰能与于此。《易》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。夫《易》,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;唯几也,故能成天下之务;唯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”话是说了但明白的没多少人,对此古人也有很大的感慨:“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”

    我个人觉得《易经》最深奥的不是“太极”以内的东西,应该是“无极”!太极是出自无极,太极在经上有解析,但无极是没有的,而无极的”无”并不属于太极以内的那种“有、无、是、非,因为这个无极是更高层次的表达,同时也是一个浮名而已。

    如果说《易经》有一半是虚空、一半是实证的话,那么《心经》可以说是全是的了。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至今也有很长的时间,如果你不是真有兴趣研究,就这么看看书,烧烧香、拜拜神是不可能发现其中的秘密和究竟的。

佛家的哲学成分很高,而佛教的神秘感也是由此而增。《心经》全文只有二百六十字,但也可以说是一部佛学的总经,因为它浓缩了佛学的所有学说理论。《心经》在字眼上的字出现了一次,是在经中的无苦、集、灭、道那里。 苦集灭道佛门称为四谛,近乎我们常说的人生真谛,也是佛家对世人的人生状况一种分析,这四谛里提到的与其他三经的有所分别,佛家重视的是在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;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受、想、行、识,亦复如是……

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由古至今很多人注解,版本也很多。我觉得不管那个版本或从什么角度去解说,只要弄清楚两句话就能够明白心经的道了。           

开经第一句:观自在菩萨。这个观自在菩萨就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观音菩萨,在佛教里称之为南无大慈大悲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。在中原内陆地区观世音菩萨是一个慈祥的女性形象,而藏传佛教的观世音菩萨是一个男性形象,长着小胡子,有点象古龙笔下的那个长四条眉毛的陆小凤,也有人说西方国家的圣母玛利亚也是观世音菩萨等等。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、东方人西方人也好,在佛家来看是没有矛盾的,都是一样的。因为佛家认为众生都是境随心生、相由心生,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,所以用众生相现身说法。为了普度世人虽然样子不断地变,但是她的法门却不会变,由头到尾只有一个,那什么是她的法门呢?你看观世音菩萨这几个字,你觉得奇怪吗?她叫观世音,不叫听世音!世音就是世上的所有声音,我们听声音都是用耳朵去听,但是她和我们不同,她是用观”而不是。由发出有斤两的重量时就能,一切声音都是有重量可算的,也叫音值、音量,古人更用一言九鼎、斩钉截铁、有气无力去形容一个人的语言表达。不过这种有很大程度的限制,例如音量太大、太小、太吵杂或者不一样的语系,都会阻碍我们的听辨能力。我想大多数旅外侨胞,都会经历过和当地人交谈,有时一下子没听明白对方说什么,就会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来帮助认识。这也是一种,不过是一种用五官的,是观察表面现象的观。佛家认为高层次的,要使用念力和愿力去观,是不受语系、民族、地区、年龄和时间的限制,只要你心里扑通一声动念头,她就知道了。佛家认为起心动念是人造孽的源头,因为动了念将来是要受相应的果报,不是说好坏的问题而是说会这样子,所以这个观自在菩萨是教你断念,然后出轮回。

第二句话是一个字。我想大家是听说过咒语、诅咒的,就是说由几句话语而产生的一种力量,同时咒语也是一种捆绑”!但不知道各位是怎么样理解它。其实咒语有好多种,也有好几个层次的划分。其中最基本的可以分为身外和身内两种。我们在委内瑞拉的读者可以试试这样理解:当你就这么走在市中心或者随便一个人多的地方,你站在大多数人的后面大喊一声:MARIA或者LUIS,你就会发现有很多人会回过头来答应你。如果不行,你就再补充喊一声:你的钱包掉啦!那时候他们都会找个不停了。因为他们认为就是“MARIA”、 “我就是“LUIS我的钱,由于这个是一种不容易发觉的潜意识作用, 会令人作出一些相应和不由自主的反应,所以说“咒语是一种“捆绑”。佛家认为就因为这个“我捆绑了众生,所以咒语的力量虽然是一句话,但是对大部分的人都会产生作用的。

当年我初学中华神秘文化时,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偷窃了我的个人资料,并且不时向我发信件,大致上是说:我们某某中心由于某一个原因,请了一个大法师由他作法,并且施了咒语在这封信上,而这封信上有你和另一些人的名字和资料,你把九元九角九分连同这封信寄往某人那里,再由某人那里再转寄……如此循环下去则功德完满云云,如果谁敢不寄必生横祸,在未后有举了几个例子说明,还煞有其事地盖了个什么印的。这样的情况我在委内瑞拉竟然也遇到了三次,是西班牙语版的,也是要你怎么样怎么样,不然就会很惨是言。这样的咒语各位读者见过吗?就算遇到了也不要怕,大可以放心地把它扔到垃圾桶里,这些方法是影响不了大家的,遭殃的只会是创办人本人,这些技俩根本还没入流,因为真会施咒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,只要大家在任何时候都小心你的个人资料,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。

《心经》的“道〞还牵涉到一个特异的灵界问题,说到灵界就不是闹着玩的事了,也不容易解释,各位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,但还是想提醒各位提高警惕,不要乱说话, 不要乱发誓, 不要乱泄漏个人资料,不作有违道德公义的事,就算“夜半敲门也不惊了。

《道德经》、《易经》、《心经》这三部经书由于年份久远的原因都是以古文描述,现代人要是想研究它们,需要具备一点文言文基础才行,而《圣经》则不需要。《圣经》是一部白话的经书,在字面上可以说是一看就懂,不过内容却是一般人很难相信,或者说我们很难接受经上说的事情,对此我的意见是:“《圣经》不是知识或经验型的经书,她是一本记录性质的书,是一本造物主通过感动不同身份背景、不同年代的一些人所记载下来的书。由于《圣经》的作者是造物主是神!所以我也没有什么需要补充了,能说的只有一句:圣经里说的都是真的!”

《圣经》新约的《约翰福音》第一章1至5节说:“太初有道,道与神同在,道就是神。这道太初与神同在。万物是借着他造的;凡被造的,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。生命在他里头,这生命就是人的光。光照在黑暗里,黑暗却不接受光。”

第十四章第6节耶稣说:“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;若不借着我,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。”

综上所论在四经中节选了“道”的部分与各位讨研,至此本人也要略作一小结了:第一、《道德经》认为“道”是大自然与神明的一种玄妙结合,认识天地万物就可以得“道”,得了“道”就会如神明一般洒脱,经中也没有最好或者最高的说法,有的只是更真、更善、更美的境界。第二、《易经》则认为“道”是不带规律的“规律”,因为要认识“是”就必须知道“非”,否则一切都是徒然。第三、《心经》主张心灵净化,提升个人修为就会发现“道”在你心中,所以佛家常用莲花喻世,是因为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。第四、《圣经》说“道”就是耶稣,耶稣就是神,古今中外除了耶稣说他自己是道路、真理之外,没有第二个人了,因为一般的人只敢说自己找到道路、发现真理,而不敢说“我就是道路、真理、生命”,其中只有两种可能,一是说一个天大的谎话骗世界上所有人两千多年;第二个可能性是耶稣就是神!所以要想明道得生命最好的方法就是读《圣经》。

 

(全文完)

 

   注:阿明同学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口头语言对《易经》、《圣经》、《道德经》、《心经》进行了介绍,大家通过此文能感到四部经书的共同话题是“道”与“德”,因此我们强调德功双修,道通法通、一通百通。

   
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