浅谈《易经》的三大法宝
《易经》的核心是:理、象、数三大法宝。
我们学易之人,应该如何去研究这三大法宝呢?笔者认为,应从研究他们的存在方式及运动方式入手。因为,宇宙中无论那种物质,只要有它的存在,就必然会以某种“方式”而存在。哲学告诉我们:世界是物质的,物质是运动的,运动是有规律的。因此,在研究三大法宝的存在方式后,就必须研究他们的运动方式,从而,探讨其运动规律。这就像化学家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,原子结构一样,只有搞清楚物质的“结构”才能真正掌握物质的特性,才能充分地应用这一物质的属性去合理地利用它。
一、理
理:就是易经之理,她包含着三大理论精华——阴阳学说,五行生克制化学说,天人合一学说。
(一)阴阳学说
阴阳学说是唯物辩证法与唯心辩证法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——唯易辩证法。这里指的“唯物”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有形有物有象,眼能见,手能摸的实实在在的物体;而“唯心”则是人们心灵对某物某象的感触而产生更深入的认识,是透过“物与象”而看到其本质的一种客观反映,是物质以外的精神世界。
1、阴阳的存在方式
阴与阳在宇宙中是以怎样的方式共同存在的呢?这个问题是正确理解《易经》的首要问题。我们先来看些实例:人站在太阳下,必然会有该人的影子出现,人为阳,影子为阴;人照镜子,镜子里面就立即会有他的模样出现。人为阳,“模样”为阴。这就是一对阴阳共同存在的关系。因此,就整体而言,阴阳的存在方式是以对应的,拥抱在一起的方式而共同存在于宇宙中。阴离不开阳,阳离不开阴,是互为对应面的存在而存在。
就个体而言可从不同的角度、不同的侧面来研究阴阳的存在方式:
(1)答案学说。答案学说是在应用《易经》理论进行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有问有答的一对阴阳关系的存在方式,其实质是“答案就在现场”。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,有人向你提出问题,那么问题的答案去那里找呢?其实这个“答案”就在现场!在现场找与“问题”“相对应”的东西。因为提出的问题为阳,答案为阴,阴阳是“对应拥抱”在一起的。例如,某女人问:你说说我的丈夫的情况如何?这时,你就可以以你们身边的人或物与之相对应,假如这时她身边站着一个男人,你就以他的模样当作她的丈夫说,保证没错。如果没有人站在她旁边,而有一张男人的画像在她旁边,你就按画中人的模样当作她丈夫说,也保证没错。
(2)照镜学说。这是以时间概念来认识一种阴阳存在方式,其实质是:要善于抓住“瞬间”的关系。因为,人在照镜的时候,你才可以看到自己的模样,当你离开镜子后,就看不到啦。换句话说,我们学易之人,在应用“答案学说”时,思维要敏捷,眼光要锐利,要善于抓住“瞬间”中出现的 “答案”。
(3)阴阳以互相渗透的方式而存在。即阴中有阳,阳中有阴,敌中有我,我中有敌。
2、阴阳的运动方式
(1)阴阳消长。阴阳在运动的过程中,阴长阳就消,阳长阴就消。
(2)物极必反。阴阳在运动中,当其达到旺的极点时,必然要向其相反的方向运动,阳极必阴,阴极必阳。
(3)同性相斥,异性相吸。
(4)阴阳互长。阴阳在运动的过程中,双方会同步增长,阳有多大,阴也会随着增大,阴在成长增大,阳也成长增大,达到同步增长。
(二)五行生克制化学说
五行生克制化学说是《易经》的又一重要理论。“五行”其实包含着两层含义。即:“五”是指我们的祖先将宇宙中存在的万事万物归纳为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这五大类物质,即万物皆有五行;而“行”则是指这“五大”类物质的运行(动)变化是生生不息的。前者是物质的存在方式,后者是物质的运动方式。
1、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的存在方式。
总体而言五行是遍布于宇宙的每个角落,即,无处不在、无时不有,万物皆有五行。然而,就这“五行”物质在同一个太极中的存在并不是力量相等的,而是有差异的。因此,就五行的分布来说,就有以下情形:
(1)五行以相对平衡的状态方式存在。即水、火、木、金、土在某一太极中是力量均衡。互相制约又互相联系的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。例如,通常人们会这样说:某人的八字(四柱)原局五行平衡。
(2)五行以不平衡的方式存在于某一太极中,例如在某一四柱中,有的五行强,而有的五行弱。
(3)五行以极不平衡的方式存在于某一太极中,例如在某一四柱中,某些五行特强,在四柱中占居主导地位,而某些五行极弱或缺少,如通常所说的“从格”、“二气”(三气)成象格等。
以上三点是以“平面”的角度看五行的存在方式。另外,还可以从“主体”的视角看五行的存在方式。那就是看五行之间在某一太极中所形成的“立体结构”或者叫“组合结构”。例如,看一个“四柱”,我们既要看它的左右结构,上下结构,还要看它的流通路线等等,也就是看四柱的“组合”结构如何。看一个八卦,同样要看主卦、互卦、之卦,错卦,踪卦之间的相互关系,还要看一个重卦中上下两个经卦之间的相互关系,也就是看这个卦的组合结构,即立体存在方式。
2、五行的运动方式
五行的运动方式是“生克制化,刑冲合害”。
(1)五行相生:水生木、木生火、火生土、土生金、金生水。
(2)五行相克:水克火、火克金、金克木、木克土、土克水。
五行的刑、冲、合、害是五行在十二地支中以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,来体现五行的生克关系,由于篇幅问题,这里就不展开论述。
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五行的生克制化又有如下两种情形:一是“主动”生克,即克出,生出;二是“被动”生克,即克入,生入。以金为例:金克木,金生水为主动生克;金被火克,被土生为被动生克。
五行的“生克制化”,“生克”,指的是它的运动方式;“制化”指的是它的运动结果,也就是说,通过五行之间的生克作用后,其结果必然会改变原有的五行之间的力量对比。由原来的“平衡”状态变为不平衡状态。反之,也可由原来的不平衡状态变为平衡状态。
分析五行的运动及其运动结果,是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关键。在分析五行运动时,要十分注重运动的“流通”路线。路畅则顺,路阻则闭。我们要力求使五行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,当发现五行处于不平衡时,我们就要采取相应的“人为措施”,促使其平衡。这才是我们学习易学的目的。
(三)天人合一学说
天:天是预测的“客体”;是与人所要预测之事相关的各种信息资料;是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。
人:人是预测的“主体”;是预测者的主观认识活动;是人脑思维的主观能动性。
合:就是“主体”与“客体”的沟通和“融合”。
一:就是“主体”与“客体”通过沟通和“融合”后而“合二为一”
天人合一,是指“天”与“人”在某一特定的时空中所产生的一种不谋而合;是人们在“瞬间”的一种心灵与外界感应而产生的一种“先兆”;是一种见喜则喜,见吉则吉的客观反映。具有形象,快速准确的预测效果。是以道观象,以象论事的最高境界;是对阴阳五行和象、数这些原材料的深加工。
1、天人合一的存在方式
天人合一是以特殊的方式而存在:一是以此人此事此物此景存在的某种“象”应验于彼人彼事身上而产生的性质相同的“事件”。例如,某人清早起来就见到一种“凶”的不吉之象,那么,他(她)在当天或近期就很有可能会产生不愉快之事。反之,某人清早看到或听到的是一种吉利之象,如开门就有人送钱送物送喜报给他(她),则他(她)在当天或近期就会有喜事出现。这就是“见凶则凶”,“见喜则喜”。
二是以当事人自身存在的一种吉凶之“象”,而产生的另一种与之相应的吉凶“事件”。例如,我们一眼看到某人有愁眉苦脸的“象”时,则其在当天或近期必然有不愉快(凶)的事情要发生;反之,一眼看到某人满脸春风,精神焕发,其在当天或近期必然会有喜事到来。
2、天人合一的运动方式
天人合一的运动方式也是特殊的,它是一种“一现即逝”的飞速运动方式。这就是说,人们在认识“天人合一”时,是一种“瞬间”的心灵感应,错过了“瞬间”情景的心灵感应,就谈不上有对“天人合一”的认识。
3、天人合一的实质是透过现象看本质
在易理的三大法宝中,阴阳学说,五行学说,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基础,是对事物的一种相对直观的认识,是认识事物的前提,教你怎样看待事物,掌握事物。而天人合一学说是告诉人们事物将会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,是从认识论上升到“感悟”的升华!是由心灵感应在“瞬间”直接判断出事物吉凶结果的高级思维行为。
其实,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“天人合一”的思想。这里的“天”,是指宇宙中的“万事万物”,“人”就是我们自然人。“合”与“背”是一对阴阳关系或者说是一对矛盾。合则和,背则散,因此,这里就要求我们人要与“万事万物”相合而不能相背。我们人要顺从万事万物而行,才能万事亨通。反之若背着万事万物而行,那就只会得到万事万物的“报复”。按照现代人的说法就是,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、顺应客观规律,而不能违背客观规律。
大道理搞清楚了,那么,在实际应用中又应该怎样做呢?总的来说,就是人要去主动“合天”,或者叫做“人合天意”。就个人来说,这就得“因人施法”。即,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去与万事万物一一“对应”。如,某人的八字中,木、火为用神,我们就可以叫他(她)尽可能的多与木、火相关的万事万物打交道。这样,就是“人合天意”。
二、象
《易经》的实质就是讲“象”。就是说宇宙中的万物之“象”。她既包含常人眼中的万物之象,又包含着与常人不一样的观“象”的能力,即“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”的这种特殊之象。
《易经》之象,是我们的先圣先明,将宇宙万物之象归纳于八卦之中,又将八卦反朴于万物之中。
(一)象的存在方式
象的存在方式总体而言,它是存在于万物之中,万物皆有象,是物与象相统一的一个整体,但从易学的角度来说有着它独特的存在方式,大致有如下几种:
1、以爻象,卦象的方式而存在
(1)爻象:有阴爻“--”和阳爻“一”两种,它们分别代表着宇宙中阴与阳的两种属性。
(2)卦象:八卦类万物之象,有象就有卦,有卦就有象。卦象又包含着:“经卦”之象,“重卦”之象,还有“整组卦”之象。卦象是人们预测、观察,分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手段。得什么卦,就有什么象。这种象,就寓意着事物运动的过去,现在和将来的结果。
卦象从不同的角度,又可分为:卦名之象,卦意之象,卦形之象,卦义之象,“大卦”之象,重卦中的上下结构之象,整组卦中的纵横流向(象)之象等等。
2、以万物之“形象”的方式而存在
(1)以万物本身所固有的“物象”而存在。如,山就是山,水就是水……。
(2)以物的“形状”之象而存在。如方形为土象,曲形为水象,圆形为金象,尖形为火象,条形为木象等等。
(3)以物的“颜色”之象而存在。如,红色为火、白色为金、黄色为土、青绿色为木,黑色为水。
(4)以“数字”的方式而存在。如,一为乾金之象,二为兑金之象,三为离火之象……。
3、以人们心灵感应的思维方式的形式而存在。
这种存在方式是一种“虚境”的,是人们心灵对外界某物某象的感应而产生的以之相关联的“意境”之象。
(1)气色之象:如,当看到某人气色特佳,精神焕发,则可看出该人在近期办事顺利,喜事多多。
(2)意象:就是人们在某一“瞬间”头脑中突然意念到的某一“现象”,并在近期得到应验。
(3)应象:平时人们常说,对某某人的应象如何如何?这种“应象”就是通过平时对该人的表面观察,而认识其思想和行为的本质。
(4)类比、联想之象,就是通过对此人此事此象,去类比,联想彼人彼事彼象的行为。
(二)象的运动方式
在宇宙中存在的任何事物都有着其特有的存在方式,各种不同的存在方式必然有着与之相适应的运动方式。象的存在方式决定着与之相适应的运动方式:
1、相对静止的运动方式。从象的存在方式中可看出,有的象是相对的固定不变的,如,爻象,“形象”(形状、颜色、数字之象等),所以它们的运动方式是相对静止的。
2、“瞬间”飞速运动方式。这种运动方式主要体现在“象”是以人们的心灵感应、思维方式的形式而存在的条件下,这种心灵感应,这种思维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“虚拟”,是“瞬间”出现的,是看不见,摸不着的一种“象”,因此,它的运动方式是“飞速”的,犹如,“海市蜃楼”。
3、以相对静止与飞速运动相结合的运动方式。这种方式主要体现在“卦象”中。从“卦象”本身来说,有卦就有象,这就是相对静止的运动方式。但就人们对卦意、卦义、卦象的深层次的认识来说,包含着预测师的主观意识在里面,这种“主观意识”是“瞬间”的,因此,从这个角度来说是“飞速”的运动方式。
综上所叙:人们要对《易经》有深层次的认识并在实践活动中运用自如,就必须掌握“象”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,这样才能清晰地从本质上去认识“象”,读出“象”的真实含义。
三、数
数是一种特殊的象,特殊的卦,它与象与卦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,即有数就有卦,有卦就有象,有象就有阴阳五行。
“数”,有着多种含义的数,有易理之数(易理之数又为河图数、洛书数、先天八卦数、后天八卦数等),有自然数。在通常情况下,我们学易之人用的是先天八卦数,后天八卦图,但又必须结合其他“数”,巧妙地加以应用。
(一)数的存在方式
1、以数本身独立的形式而存在,如自然数1、2、3、4、5……10。
2、数寄生于象中。即有象就有数。
3、数寄生于卦中,有卦就有数。
4、数寄生于“形”中,有形就有象,有象就有数。
5、数寄生于“颜色”之中,无论什么颜色都有卦有象,因而就有数。
(二)数的运动方式
数的运动方式也是与它的存在方式相对应的:
1、相对静止的运动方式,主要表现在自然数,先天八卦数,后天八卦数等易理之数中,这些“数”是不会改变的,是静止的,固定的。
2、随“寄主”的运动而运动。数寄生于“形”、“色”、“象”、“卦”中,那么,它必将随着这些“寄主”的运动而运动,存在而存在,改变而变化。例如,红色为“三”,若将红色改为黄色:其数就不是三,而是“七”或“八”。
然而,理、象、数又是一个相互联系、相互渗透、密不可分、共同存在于一体的有机整体。理是属于哲学范畴。宇宙间万事万物既都有它的理,也必有它的象;反过来说,宇宙间的任何一个(现)象,也不仅一定有它的理,而且一定有它的数。例如,一个热水瓶,它为什么能保温,包含着它的“理”;保温的时间有多长、能装多少水等,这又包含着它的“数”; 热水瓶的“样子”是怎样的,这又包含着它的“象”。反过来说,我们只要一看到热水瓶,就知道它是装水保温的;在正常情况下能保温多长时间;根据它的形状大小就知道能灌下多少水。这不就是理、象、数融为一体吗?
《易经》的每一卦、每一爻,都包含理、象、数三种含义在内。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,也包含了理、象、数在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。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的时候,就非变不可,为什么会变,必有它的道理。人的智慧如果懂了事物的理、象、数及其“变”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现象的道理,就能够知变通达,万事全知。;以上所叙,只是本人学习《易经》后的一些粗浅认识,只是对《易经》三大法宝含义的初步探讨,或者说只是从某一角度上的分析。因为,《易经》的三大法宝的含义是极其丰富而深奥的,是无穷无尽的。因此,本文错误难免,不当之处,敬请
江西学生:吕青庚
- 上一篇:浅析《易经》的三大原则
- 下一篇:品味心灵——吾师印象
相关文章
-
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