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《易魂》 抓根本
2、从"法外无法,法无定法,不拘古法,我心为法","象外无词(悟)"等,中联想到的此句在易魂中多处提起过,短短几句,意义深远,老师一再提到,不要拘泥古法切勿死记硬背。"断卦时要紧紧的抓住当时心中最初的意念,闪现在心中的第一下,你认为是什么,就是什么。"断卦无固定模式。等等,老师已从多方角度对此作了详解。我想老师该说的,都毫无保留的奉献出来了。在前面给我们插好了通向神的路标,剩下的路就看我们如何去走了。
通过"易魂"函授指导,扩大了自己思路的范围,要想从易学中走出来,就必须从根本上下工夫。因为卦只有六十四,而在实际预测中,卦可以重复出现,而卦所断出的事情,确很少能原原本本的再现重复。因此就出现了断卦时,不能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,再原原本本的往里生搬硬套。有的人,当他头一脚迈进易学殿堂的大门时,便首先盲目的去死背那些条条断语,不加思索的去死记硬背,以为背得越多,卦技越高,一上来就被那些引人入胜的断语所俘虏,所限制,从而锁住了自己的悟性和灵感。如果用那些条文框框断语等来指导易占,这岂不是象外有词了吗?我们说断语来源于"五行"而不是"五行"来源于断语,主次要分清。因为每次事物都在不断的更新,而那些断语,确停留在原来的那个事物上,固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,事物是千变万化的但万变不离其宗。那就是"五行"生克原理,非若干个断语所能够函盖得了的。因为一切象,都来源于悟,都是潜意识在你心中的一瞬间的作用结果。当一个卦象被人断出精彩的事情来时。如有人再按此卦象照本实发去断,就会大错特错。前者是凭心而断,是当时的时空所反映出的一种状态。通过卦象把它反映出来。而后者,只不过利用已经反映过了的状态在重复的往卦象里套,对此哪里有准确可言。因此老师抓住根本,告诫我们"法外无法,法无定法,不拘古法,我心为法。""象外无词"悟哉!悟哉!
自从伏羲划八卦以来,至今为止,经过若干年的完善,固然是好事。从中也分支出许多流派。但也有些人确把它搞得越来越复杂化。条条框框名目繁多,误人子弟。学易之人很多,真正入道者甚少。就拿四柱预测学来说:首先要立好四柱,这是必然的,然后配十神,排大运,排小运,查流年,找神煞,查日干十二运表,论胎元,有的还讲究分多少种格局,什么伤官格,七煞格,光桃花煞又分墙里桃花,墙外桃花等等,还有很多很多,真搞的人蒙头转向,预测时,互相矛盾,顾此失彼,难怪使一些人学了半道,便宣告中途退场。我们认为这不是易学应该发展的前景。也不是易的精髓所在。是老师及时把我们拉向正轨,传授我们易魂之根本。利用五行生克原理去读卦读四柱,又快又准,删繁就简,全凭乎于"心",无任何固定框框,在不违反易理的原则下,随心所欲,此乃才是真正的"易"之"道",玩易于股掌之中。
当然了,在谈此问题时,且勿走两个极端。退一步说,我们并不反对学习断语,背断语。因为有许多断语结论,必竟都是前人和一些名家,花费了大量时间和心血,用无数个实例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,把它公式化,加以定型。每一门派当初都是经过这样一个完善的过程后,才独成一派。俗话说"艺无止境",我们这里也谈"易"无止境。各门之断语,它也是各家之所长的一种体现形势。不可不去吸取,因为它必竟是提高卦技的一个途径。使你有些东西不必要再耗费时间重新总结。我们所说的意思是,如果把其放在首位,没有弄通易理,没有从悟中求变,把它当成普通的一门技能来学,那你就会徘徊在易海之中了。
而我们的老师,在古梅花易上发展中,不拘泥古法,创造了《八卦象数预测法》,除了让我们掌握一些其中的基本法则外,告诫我们一个"活"字,要用心去悟。看懂八卦图,参照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、《道德经》来开发自己的思维。要象读乐谱那样读卦,读四柱,读六爻,删繁就简又快且准。我说,这才是真正的"易"之"魂"。提倡的是学时有定规,而用时无定法。
佛家讲"空",道家讲"无",空无同意,放弃一切执着,内心达到空无的状态时,感到什么都没有了,反之你也就什么都有了。此话很难被一般人接受。当你一旦领悟到哪里,你的层次标准就在哪,你的思维就在哪里,你的智慧就伴随在哪里。老子,讲"道可道非常道,名可名非常名",那要是拿出一句谁都能接受。那就不称其为道了。那就是常人中的一个普通的代名词了,也就不存在悟的问题了。
为说明问题,我顺便提一下,"禅宗"里有这样一段故事,有个人去寺院修行。到寺院后,对主持说明了来意。主持便请他坐下。这个人见寺中,除了身边都是些佛象和寺中有关的一些摆设之外,无地方可坐,便心中一动,抬腿就坐在佛象的头顶上。这时主持方丈,便问,这是如何呀!这个人答曰:我坐在佛顶上,我不就在佛之上了吗,那我不就是佛了吗?主持方丈见此人有悟,心中大喜。
我言此故事,意在举一反三。这件事情当有人做出来之后,谁都感觉很简单,可是这样事情当没有人作出来时,又有谁,能想得到呢!又有谁敢于这样想呢?当你悟到的时候,就非常简单。随随便便提两句,以此来引发本文。
联想到我们断卦也是一样,我有这样的感觉,当事情过后。再回头审视所起的卦象,事情的细部环节,在卦中都能找到自己位置,都能与卦象对上号。可是预测,预测就是要赶在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,作出详细判断。要想把卦断得好,快、准、细、究其原因,就是一个"悟"字。也就是说,在那些断语条条框框上,和那些复杂的格局上,你知道得越多,反倒被束缚手脚越紧,这些东西在头脑中,占据的比重越大,位置越满,你的外部信息,就进不来,道理很简单,因为它没有位置可占,久之,悟性和灵感就被暗暗的埋没,头脑就会被后天所形成概念所左右。再说,你耗尽你的一生,能记下多少呢?只有心领神会,悟通易理,你的智慧,才能源源不断的提供给你。预测水平方能达到登堂入室。
3、关于错卦错断:
在"易魂"中老师有许多卦例是错断的,确应验奇准,这一发现在当今易学界里,确实是一个创举,本人还没有发现古今哪本占卜书,对此有过什么论述。笔者在没得到《易魂》之前,吃过这样苦头,卦起错了。当时没有察觉,当把断出的结果,告诉给人家以后,回过头一看,发现卦起错了。把错卦更改过来,又按照更改好的卦,重新把断语告诉给对方。可是过几天后对方反馈回来的信息中说,你头一次断的准,后一次不应验。当时我也感到奇怪。一时查不出原因何在,便嘱咐自己,以后起卦时多注意一下就行了。
是《八卦象数预测法》解决了留在我心中的一个难题。就目前而言,本学员也曾见过许多易学爱好者。在贬低别人的时候说,看你都把卦起错了,还给别人断呢,说这句话的人,首先自己就没有弄清此问题,没有弄清卦的本身就是这样一种信息的反映。老师在论文中指出:错卦错断,不要改,错本身就是一种兆机,一语道破。这是给初学周易的人说的,使其能够明白,能够接受得了的,处处为初学者着想。
依我看错卦的本身没有错,它就是采用这种形势把信息提供给你的。"错"与"对"那是反映到最表面上的两种对立形态而已。我为什么说没有"对""错"之分呢?我们举个简单例子,加以说明:当一个人给人预测时,他让对方随便报几个数,而报数的对方,根本不懂周易,他无意中报了几个数,而那几个数字,本身不就是卦象吗?而他只不过不懂易道,求你给他翻译一下。可是对于一个不懂易的人来说谁能说他把数(卦象)起错了呢?我们知道报数的人,他是在无形之中,或者无意之中说出来的,那么我们预测者在平时起卦时,把卦起错了,不也是在无形中,或者无意中起错的吗,和报数之人,有何不同。而这种无意恰为有意,这些看起来都是偶然的,实际都是必然的。但他们确都是在偶然中出现。
我们再回过头来,由六十四卦还原回去,一直到太极状态,我们清楚的知道,六十四卦的发源地就在这里,我们的信息就是产生在这里,"错"与"对"都是信息的反映。两者如果都成立的话,即然如此,它不就是伴随着两仪、四象、八卦的生成而给显现出来的一种象吗?通过这种所谓的错象(卦象),把应该传导过来的信息,传递过来。在太极中,哪里有什么"对错"之分呀!我们所说的错,是指。在主观上有意思的故意把卦弄错,才是真正的错,那也不是易道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中说过:"万物生于有,而有生于无",一切归根结底都从无中而来。那么错卦的"错",最初是从哪里来的,我想也就不言而喻了。
而反映到表面上来时,给我们的印象就好象,由于疏忽,把卦起错了,或者不知为什么,莫名其妙的把卦起错了。我们说在这个时空点上,它就是应该这样体现的,我们应该顺其自然才对。而不应该发现卦错就改,一切有为的作法,都不是"易",要克服常规在头脑中给我们造成的条件反射。
4、关于消灾解难
在易魂中,常看到很多老师有关为人,为学员,为企业单位,消灾解难的实例,本人看后一饱眼福。方法独特,简节实用,符合易理。从事物的本源上入手,解决问题。济世救人,积功德于一身。目前在易学界中,正是百花齐放,百家争鸣,群芳吐艳。谁是花朵,谁为灵芝,便一目了然。
关于消灾解难的方法,各门派,都有所不同,但大多数,常用的是,什么化煞杯、调理镜、化煞衫、太极徵章、八卦信息图、随身平安牌、水晶等等这些不但成本高,价格昂贵。而且悬挂在室内,叫人看了就不舒服。感到不寒而栗,望而生畏。从根本上说,人的一生,吉凶祸福,都是来源于五行阴阳,这是研究预测的人共所周知的,无非是阴阳五行相对失衡,所造成的结果。那么既然如此,何不用五行的原理来化解呢?何不以此方法再把它还原于五行之中呢,使它达到相对平衡,流畅。由此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,我们是说,既然问题来源于易,我们就应该从易道入手,再把它还原于易。此乃才是解决问题之根本。何必把它搞得那样复杂,神神叨叨呢。在此我们不能不赞赏老师,确实在易学方面,有着辉煌的一页。同时也为我们的祖先圣人,给我们留下的国粹易经,后继有人而自豪。但愿老师的《八卦象数预测法》在群芳中大放异彩,随着时光载入史册,与山河并存,与大海同流,与日月同辉。总而言之,要谈的问题,要说的话太多了,由于限于篇章暂谈于此。
巴 思 广
辽宁沈阳沈河区五爱街29号楼1-4-2(110015)
- 上一篇:真的是“一看就懂、一学就会”
- 下一篇:太 极 思 维 的 感 悟
相关文章
-
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