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易魂网>> 易学论谈>>正文内容

天文历法及选地块


刚才我们提到了卦,一个卦中包含众多卦象,其核心在于卦象的灵活运用,相互转换。那么,何为高深?其实质是对卦象基础知识的巧妙变化。因此,我一直在强调的是什么?正是基础知识。大家每天都在思考如何将卦算得准确,但关键在于,你们是否熟悉了八卦的类象,是否认真练习了六十甲子的类象?

甲:没有好好的练。

这么多类象,一般的人我估计最多能调整35个,能背出三五个卦象就已经很不错了。那为何不深入挖掘呢?为何不能将卦象融会贯通?这一点确实值得深思。宋老师也是如此,他同样经历了自我积累的过程。每天观看、练习,持续观察。我逛街时与你们不同,我会留意那些生意兴隆的店面,观察它们的布局、摆件以及功能区的规划,探究它们成功的原因,并将其套用到易理之中。我就是这样不断观察学习的,学而时习之。看来大家都不说话,只有你在发言。

甲:我很用功的,天天都在看。今天什么情况了?亲家母看了个口腔门诊。就刚好有空就在车上听了。

其实,大家都没有真正静下心来。当前,整个经济下行的趋势已显而易见。这导致大家普遍感到焦虑,毕竟人人都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,不是吗?然而,越是处于焦虑之中,我们越需要保持冷静,做到临危不乱。宁缺毋滥,须知许多事物仍具备上升空间。正如黄老师所言,我们需要不断“充电”。就像我们的手机电量用尽后需要充电一样,在学习上,大家也同样需要补充能量。遗憾的是,很多同学甚至连书都不翻阅,只是单纯地听讲。

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关于时间的话题——早子与晚子。我们所计算的,究竟什么是时间?首先,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关键的时间单位。一刹那是多久?答案是0.018秒;一瞬间则是0.36秒;一弹指则是7.2秒。为何要提及这些微小的单位?希望大家能明白我今天讲述这些时间的用意。

这些时间单位看似微小,但意义深远。以导弹为例,从发射到抵达目的地,大约需要二十几分钟。在这短短的二十几分钟内,导弹飞越了1万多公里,期间经历了多次变速,这正是刹那、瞬间、弹指间的体现。我们通常关注的是大时间尺度,但在探讨这一话题时,小时间尺度同样不容忽视。

《易经》有云:“其大无外,其小无内。”这意味着我们在审视时间时,既要关注宏观的大时间,也要留意微观的小时间。为何如此?正如刚才所言,科技进步日新月异,迭代速度不断加快,这对我们在计算中的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我们常提及的时间单位还包括:一元129600年、一会10800年、一运360年、一世纪100年、一甲子60年、一世30年、一代25年、一纪12年、一旬10年、一岁1年、一季3个月。由此可见,我们始终身处这些时间单位的框架之中。

中国的定时是从何时开始的?或许可以追溯到夏朝。夏朝时期,新年从正月一日开始;殷商则以鸡鸣拂晓之际为新年的起点;而周代则将当天的夜半子时视为新年的第一天。这些时间的变化轨迹,大家是否曾深入研究过?

地球围绕太阳旋转一圈,需时3655小时4846秒;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圈,需时277小时4311秒;地球自转一圈,则为23小时564秒。若将一日分为12个小时,则每个小时约等于59.8分钟。这些都是确凿的数据。

再来看公历,每个月的天数从28天到31天不等,这难道不是西方阳历的体现吗?它也是一种舶来品。若按照公历计算,组合出的数字误差相当大。例如,月亮绕地球12个月共计354天,与一年的365天相比,差了近11天。

如果不依照农历计算,你们看到的这次导弹发射为何无法精确描述?实际上,问题在于算法的准确性。谁的算法更先进,结果就更为精确。以我们掌握的数据为例,440多年前的185210月,并非整整30天,而是仅有20天,整整少了10天。这一点,你们可以查阅万年历来验证。由此可见,公历与农历之间的差异确实显著。

再回到我们之前讨论的甲子问题,为何要重新计算?我研究多年,曾提到过一个伪命题,即所谓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,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日子。通过精确计算,我们发现甲子年对应的应是丙子月。老祖宗的口诀并无谬误。

我们所说的“早子晚子”现象,实际上是许多人为了迎合西方公历而产生的。根据我们老祖宗的设定,每天的子时被视为新的一天的起点。中国农历注重“节”,而西方则强调“气”,这两者之间是否相差15天?

刚才提到,西方公历在1582年曾少了10天。关于这一时间计算的口诀,其来源可追溯至公元前2357年唐尧登基之时,他在登基前修订了历法,这比夏商周时期还要早。从尧帝登基至今已有4400多年,这涉及到统计学原理,如何追溯这些历法的演变。

最初,八字并非现在的形式,而是仅有六字,只包含年、月、日,没有时辰。那时,时间主要通过日晷来测定,而日晷是否存在偏差?因此,许多人讨论“早子晚子”问题。此外,中国的时间区域跨度极大,横跨4个时区,这相当于两个时辰的差异。大家常提及的“真太阳时”,是否正是古代修订历法以确定时间顺序的初衷?

《易经》中提到:“若万物无序,乾坤毁矣。”你是否理解这句话的含义?万物都有其内在的次序,难道不都遵循某种周期吗?而在这些周期中,是否也存在着次序?这种次序难道不是时间上的序列吗?我们所研究的,一个是时间,另一个是空间,这不正是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吗?

刚才我们所讨论的时间,一个小时等于59.8分钟,对吧?在计算应期时,如何将这一时间单位进行换算,大家心中是否有清晰的概念?许多事物在加速后,是否会变得更加迅速?这是否也意味着我们需要更高的精确度和细致度?因此,为了验证这一时间概念,我们确实投入了大量心血。

(未完待续)
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