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易魂网>> 三经释义>> 《道德经》释义>>正文内容

转登“《道德经》释义”之编者话

 

我在讲授易道时,提倡德功并修,强调在学易时,为达开悟通慧,尽快上升到较高预测层次,必须认真诵读、学习《易经》、《道德经》及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》儒道佛三经,认真领会其精神要旨。这三经是儒道佛三教之经典,必学不可。我已在网上将《易经》中的传的部份释义全部登录完毕,大家学完后,应该明了易学是什么学说,易学预测指导理论思想是什么,依据它应该较过去上了一个高层次。只有将自己的认识思维建立在《易经》理论上,大家的认识起点才会高,社会地位层次就高,而不会坠入江湖末流,尽管当代一些人自誉为大师、宗师,但总摆脱不了社会给他们的定位——江湖术士或是术士教头,其原因就是如此。

  《易经》的传我们已全部登录完毕,从现在起我们将系统的全部登录“《道德经》释义”。《道德经》是我国道教的基本经典。“道”是道教的基本信仰,是《道德经》一书的核心概念,是其学说的精华所在。《道德经》为老子所著,故《道德经》又称为《老子》。博大真人老子是一位隐君子,五千言的《道德经》(或称《老子》)使他成为了人类文化史上的不朽者,国外哲学界承认中国的古典唯一哲学书籍即《老子》。《史记·老子列传》载:“老子者,楚苦县厉乡曲仁里(今河南鹿邑县东)人也。姓李,名耳,字聃(dān),周守藏之史也……老子修道德,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。居周久之,见周之衰,乃遂去。至关,关令尹善曰:‘子将隐矣,强为我著书。’于是老子著书上下篇(即《道德经》上下篇,上篇德经,下篇道经),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,莫知其所终……”关于老子的记载传说很多,如《神仙传》中说:“老子者,名重耳,字佰阳,楚国苦县曲仁县里人也,母怀之七十二年乃生,生时剖母左腋而出,生而白首,故谓老子。”或云,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,生而能言,指李树曰:“以此为我姓。”类似此种神话传说繁多,而且更神奇。研究老子者一般认为,司马迁所传大致不差,老子生活在孔子时代而长于孔子,曾为周之守藏室史官(图书典籍管理者之类),后来隐居。

       

  “老子以天道喻为人处世之道,有道之人寓于世便如道之寓于天地自然。虚极,静笃,归根而万物并作,恍惚、希夷、微妙不可致诘(jié、不敫(jiǎo不昧,不可名状而周行不殆,可以为天下母,这是天之道。不骛(不伐,为而不争,成而不有,大巧若拙,大智若愚,下流自处,如水之柔弱而刚强,如天之不言,这是为人之道。以此施于伦理政治,则崇尚小国寡民,无为自化,无欲自朴,虚心实腹,弱志强骨。质言之,天网恢恢,疏而不失,天道本于自然,无为而不为,这是最高的人生,同时是最圆满的社会。”老子的思想很难用我们现在一般所谓“积极”、“消极”的概念来论定,面对如此彻底的警醒与觉悟,渊博睿智的孔子也不能不自惭形秽。在《史记》及《庄子》中有多处记载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,老子居高临下地教导孔子。《庄子》中有种种孔、老之间的辩驳与诘难,结果自然是孔子惶然无所应对。其实,这并不意味着孔老之间的彻底对立,反而意味着他们的根本相ǎ献?包括庄子)的至人,天人哲学,与孔子的君子之说,共同基于一种深刻的批判与否定,一者更贴近人体,一者更贴近伦理;老庄的“至德之世与孔子的理想之治相比,前者只是更彻底的返回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而已。……在儒家,天人合一意味着人与自己的道德本性原是一体,并终应归于一体,因此问题是要去除现实中的功利,私欲遮蔽,以道德实践完成自然与自己的道德本性之间的合一,成人成己。在道家,天人合一意味着人与自己的本然真性(道、天)原是一体,人应该执守本真,不致丧失,自然去伪,这是一种超道德的道德。道家反对儒家的道德与作为并非不要道德,相反,是认为儒家的道德不够道德,是人失去了本原意义上的道德之后的次一级的道德。老子身后有非同寻常的嘉誉,唐高宗追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,创置老君庙,以道教为国教。宋真宗尊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,这是出身并不高贵又没富贵的老子所始料不及的。
   

  在学习易学,学习《八卦象数预测法》等《易魂》预测思维体系时,我反复强调要确立“以道观象”,“以道观物”的思维,要“德功并修”,以达“天人合一”,提出在学《易经》的同时,还应反复读《道德经》,因为它是对《易经》的最好注释。“道”为何物?《易经》说:“一阴一阳谓之道”,《道德经》说:“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”。“道”即指天地自然变化之机及其法则(人类社会变化规律亦在其中)。然而《道德经》说“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”,道不可见,不可名,不可执。“至静之道”,其机玄妙莫测,它法天、法地、法自然,因此“道”只有通过阴阳相胜相推变化规律,方能体悟到天运自然,“周行而不殆”,自古常存。天运自然中“显诸仁,藏诸用”,“八卦甲子,神机鬼藏”。老子《道德经》主要讲了“道”,“可道”,“德”,“上德”几部份。提出“道”的十大特征:一、虚无;二、自然;三、清静;四、无为;五、纯粹;六、素朴;七、平易;八、恬淡;九、柔弱;十、不争。“道”体现于人为“上德”,“可道”体现于人则必为“下德”,“上德”与“下德”同“道”与“可道”是有区别的,这在《道德经》中已分述得十分清晰,大家去读一读便可知道。“上德”无心为德,“下德”有意为“德”。“上德”无为而无以为,“下德”有为而有以为。我们国家正在走向以法治国,江泽民总书记同时又提出“以德治国”,提倡“德”必要与“道”结合,中国汉语词汇中“道”字贯穿于中者除“道德”一词外,还有“道理、道义、道路……”等等,要实现“以德治国”首先必须知晓理解“德”的广泛函义,它是中国传统文化“道德仁义礼”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因此我们就单从响应江总书记“以德治国”的指示来学习《道德经》也是完全必要的。道的体性是虚无自然清静无为,其作用为德,德的表现形式分为贤愚,利害、尊卑、贵贱,应化无方,周遍无遗。相似于日月无所不照,如同雨露无所不润,体现于人则为仁,仁的表现是慈爱忧惠,直诚自然,恭俭谦让,应对事物则为宽宏忠恕,怜悯体恤,忧伤慈悲,遂物顺理,无一物不获其生,无一物不获其成。由此可知我在教学中提倡的“德功并修”的德是人之自然之德,本性之德,是无心之德,是一种“功 昭日月,德被天地”之上德。老子五千文字的《道德经》是世上最短又最读不完的一本书,它最终归到人,人得了道,并与“道”合一,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,有益于社会,有益于他人,有益于自身的人。

          

  因此,勿论从学习易学,开启悟性的角度出发也好,还是从“齐家、治国、修身、正己”的角度出发也好,学习老子《道德经》是完全必要的。列宁说:“应当明确认识到只有确切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,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,才能建设无产阶级文化。”江总书记提出“与时俱进”,在“三个代表”讲话中强调“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面”,一切文化都有深厚的历史根源,新的是由旧而来,先进的脱颖于落后的,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不乏有许多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吸收和弘扬,老子《道德经》的哲学思想在当今学习“三个代表”精神中仍具有光辉意义。《道德经》按上篇为德经,下篇为道经,若按所写秩序此经则名为《德道经》,实为《得(德)道经》,要想悟道得道不可不读此经。学了此经,且不说有超前预知思维,至少可“与时俱进”,不致于滞后。为此,我网站特将按计划分期登载老子“《道德经》释义”全文。

  从古至今对老子《道德经》释义者不下千百种,本网站采用的是山西楼观台道院任法融道长所著的“《道德经》释义”,其释义准确通俗,词章简洁,词语优美。《道德经》全文五千字,分八十一章,我们将按每次五章进行登录。全文打字由黑龙江哈尔滨彭林同学义务完成,特代表全体网友表示谢谢。

 

2003年7月15日    

 


【字体: 】【收藏】【打印文章】【查看评论

相关文章

    没有相关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