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黄石公素书》释义连载之四
作者:任法融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7/3/7
义者,人之所宜,赏善罚恶,以立功立事;
*:宜:适宜。
天地万物均在自然相合的适宜之中生生化化。现以朝政论之:君主心正意诚,臣子忠贞清廉,均应以此为宜。若此,国纲必振,万民必理,百业兴旺,四海必服。再以家道论之:父母应以慈爱抚育,子孙应以孝敬赡养,兄应以悌,弟应以敬,夫应以倡,妇应以随。如此,则六亲必合而家道齐。凡事皆然,理顺则事宜,理不顺则事逆,事逆则乱,乱则不安,不安则废。
顺事物之理者为善,表彰而赏;逆事物之理者为恶,决断而罚。故朝政有法,家庭有规,行军有律,工匠自有规矩。欲使物物各得其宜,各顺其理,建立功绩,成就事业,必依“义”以处之。
礼者,人之所履,夙兴夜寐,以成人伦之序。
*:夙:早,朝。
宇宙生成之后,就自然出现天尊地卑的高下之序,然则天地之间的万物生成群体之后,亦会自然出现尊卑有等、长幼有序、男女有别的自然之序。这些秩序是自然的、非人为的。故庄子曰:“宗庙尚亲,朝庭尚尊,乡党尚齿,行事尚贤,大道之序也。”《论语》亦说:“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,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。”由此可证,“礼”是人伦的自然之序,无论清晨的起床,夜晚的寝寐,均须履践遵循而不可失其常。
夫欲为人之本,不可无一焉。
从整体本质上讲,只求内在的道与德就可代替外在的仁义礼之表现形式。
从作用表现上讲,道德仁义礼五者均须具备而不可缺一。
老子曰:“道大、天大、地大、王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王居其一焉。”“王”是万民之首,故以王代人。人的本质及表现形式亦合于道。故《论语》中说:“君子务本,本立而道生……”既此,人应内心忠诚,体于道,怀于德,应之以仁,处之以礼。
贤人君子,明乎盛衰之道,通乎成败之数,审乎治乱之势,达乎去就之理。
有形有象的事物,在自然之道的运化中,自有生杀之机。故盛衰循环,成败交递,治乱往复,其中有道、有数、有理。天理昭昭,不爽毫发。体之以道德,行之以仁义,践之以礼者,是盛之机、成之象、治之兆。离道德、背仁义、逆礼仪者,是衰之征、败之因、乱之始。故明晓事理的贤人君子必依道德仁义礼五者的得失,作为明辨盛衰、通晓成败、审察治乱的准则。若此五者失,则避而去之,五者备,则趋而就之。
故,潜居抱道,以待其时。若时至而行,则能极人臣之位;得机而动,则能成绝代之功。
是故贤人君子审时度世,不苟安,不妄为,怀器隐居,以待时机,犹如农夫耕作,伺节气,不失时,逢时令,不失机。如此不但能尽其辅国安民的人臣职责,而且能成就绝代伟大之功绩。故《周易·下传》中说:“公用射隼于高墉,获之后无不利。”子曰:“隼者,禽也。弓矢射之者,人也。君子藏器于身,待时而动,何不利之有?”喻君子有利器藏之于身,等待有利的时机方才行动,出猎必定有获。
如其不遇,没身而已。
贤人君子,怀器于身,若时不至,机不到,只能隐没自身,只求保全生命而已。故《庄子·人世间》中说:“孔子适楚,楚狂人接舆游其门曰:‘凤兮,凤兮,何如德之衰也,来世不可待, 往世不可追也。天下有道,圣人成焉。天下无道,圣人生焉。方今之时,仅免刑焉。’”他是说,孔子到楚国去,楚国狂人接舆到孔子的门上说:凤啊,凤啊,你的德行怎么这样衰败。未来的世道不可等待,已往的世道不可追回。天下有道的时候,圣人可以成就事业。天下无道的时候,圣人仅仅保全生命就行了。尤其在当今的世道,应求避免遭受刑罚。
是以其道足高,而名垂后世。
以此行于万物,功绩伟大,道德足高,随之不但名显当时,而且功垂后世,子孙祭祀不辍。
文章录入:yihun 责任编辑:yihun
- 上一篇:《黄石公素书》释义连载之三
- 下一篇:《黄石公素书》释义连载之五
相关文章
-
没有相关内容